產能過剩是中國經濟頑疾。從鋼鐵到光伏,所有行業均處于產能過剩的輪回之中。真實的情況是,我國經濟產能過剩與稀缺并存,制造業過剩、核心技術稀缺,一些以高科技為幌子的企業產能過剩實質仍然是制造業過剩。所以,破碎設備企業要增加技術創新。
技術創新成本高,普通企業負擔不起
由機器人產業的伺服電機、驅動系統電機、碼盤等核心部件,我們全都需要進口,包括該公司在內的國內最好的機器人企業,利潤不比國外同行高,采購的核心部件和國外一樣。我國碰到非常尷尬的情況是,整機可以做出來,但是整體價格下不來;一旦你做出來,外國就開始降價,進行營銷卡位戰,在成本上面根本沒有競爭優勢。從海外歸來的高才生,薪水高,普通企業負擔不起。所以,需要國企,國內上市企業敢當科技火車頭。
制造業缺少核心技術,中國經濟被卡住了脖子。高層強調創新,正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政府通過稅收方法鼓勵企業創新,今年開始執行的《國內投資項目不予免稅的進口商品目錄(2012年調整)》,新增條目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是此前在相關專項政策項下已恢復征稅的部分重大技術裝備;二是近年來國內已具備生產制造能力且技術性能已滿足國內需要的設備,以及國內將在短期內形成相當制造能力的設備。國內相關產能已經過剩,設備逐漸成型,政府鼓勵企業盡可能使用國產設備。中國破碎機械要創新,還得靠企業。在我國南方珠三角、長三角已經出現機器人公司、3D打印設備公司的集群,雖然工藝較為粗糙,精準性較差,卻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機械工程的工藝設備正是通過內部企業競爭提升的,中國的電子產業鏈也是因此形成的,破碎設備,制砂設備更是。
本頁面鏈接地址:http://www.qidongtuan.com/news1341.aspx